4000-525-585
服务时间  08:30 - 21:30
当前位置:题库>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2020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强化试卷(二)
初中语文
2020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强化试卷(二)
  • 年份:2020年
  • 类型:模拟试题
  • 总分:150分
  • 总题数:18题
  • 作答:120分钟
相关产品
题型介绍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A.单纯填鸭式的教学,效果不会很好

B.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会和感受

C.应该多、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D.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应该由学生来确定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2.阅读一位老师对课文《故都的秋》的教学分析,按要求答题。 《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了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

A.符合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要求

B.该教师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C.该教师准确把握了散文教学的重难点

D.该教师脱离了对文本的解读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40分。))

1. 阅读下面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回答下面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介绍作者     三、检查预习      四、听录音范读,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五、模仿录音,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要求:     1.读准字音。      2.思考: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围绕主旨,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六、整首诗语言生动,句式整齐,读起来激情澎湃,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那份激昂。这回读要在刚才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节奏感和恰当的语气。 第1节:明朗、坚定的语气;第2~8节:悲壮、沉思的语气; 第9~11节:劝告、警醒的语气;第12节:欢快、奋发的语气。 (开头、结尾齐读,2~3节男生读,4~8节女生读,9~11节男生读)      七、品读      1.这首诗意蕴丰厚,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找出你体会最深的一句话谈谈感受。      2.理想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很抽象,可本诗却让我们清晰可感,那么作者是用什么形象来表达理想的意义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八、诵读      品读后我们对这首诗的含蓄美和韵律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深情诵读,再次体味理想的内涵,感受理想的力量。      九、结语      问题: 这是一位语文教师教学《理想》一课的教学过程,请认真阅读并作出评析。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2. 阅读《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教学实录(节选),完成后面的问题。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思想家、哲学家、曾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罗素的作品《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标题"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个设问句,运用设问句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语言说一说。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师:一看到这样的题目,首先就要我们先做一思考,激发我们阅读文章的兴趣。像我们的《语文读本》中就有这样的一些题目。如摩罗《巨人何以成为巨人》、宗春山《男女分班有必要吗》、贺仲明《阿Q为什么是农民》。在中考作文中,好多考生也用设问式的命题来提高阅卷老师的注意力。如《既生亮,何生关张》《谁偷了玉坠》等。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通读文本,明确"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问题。  (学生通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样就使这三个原因在语言结构上保持一致,都是动宾结构。同学们,你们从这三个原因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三个分论点都处在每段文字的开头。  生:虽然都处于开头,但在表述上有所变化。第二个分论点加上了"以同样的热情",第三个分论点加上了"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  师:分论点处于开头,观点鲜明醒目。但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述呢?用结构一致的短语表达不是更为简洁吗?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  生:这样表达是为了使各个分论点之间,在结构上衔接紧密,逻辑性强。同时也说明这三个分论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有一定的层进关系。  师:是的,这三个分论点是一种层进式的关系。"对爱情的渴望"是就个体自我而言,是人类最原始的感情;"对知识的追求"是就自然与社会而言,是提高自己素养必需的精神活动;"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就整个人类或宇宙而言,是最高的情感。刚才我们说了,主体内容不是并列式结构,是层进式结构。那么你们还知道,议论文的结构方式还有哪些呢?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了议论文另外两种结构方式。且举了本文的例子,说明是总分式结构。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下发的爱尔兰巴克莱的《幸福》一文。认真阅读,请从行文结构和论证方法上与《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进行比较。 (学生先自学《幸福》,然后小组讨论,最后班里交流)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比较得很到位。这两篇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在表述上各有特点,各显异彩。下面请同学们再从论证的方法上看看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的比较分析都非常精当。尤其是最后一个同学比较得更为细切。好的议论文写作,我们不光要找出论据,更要有自己的分析,打通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使文章充分体现出论证严密性。刚才同学们说了《幸福》一文,议论文的论据体现了多样性,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既有例证又有引证。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论据的使用极为单一。同学们是否可以把其中某一个分论点的论据丰富一下。 (学生思考,组内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可以说人为什么而活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希望各位同学既要明白"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的道理,还要学会议论文写作的常见结构以及论证的方法。 阅 读以上教学实录(节选),请从教材使用的角度进行评析。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65分。))

1.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 本文见本教材P142《孔乙己》(片段)      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请为本课文设计一段导入语。      3.请根据本文特色及你自己的理解,说明本文的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