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教师的教学实录,完成问题。
师:老师发现你们在写作中经常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大家为什么喜欢用丁香来形容女子呢?
生:因为丁香美丽、素雅,能表现姑娘的美。
师:还有吗?
(生沉默)
师:李商隐《代赠》有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代诗人李璟也说过:“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大家来看看这些诗中的丁香,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师:我们来概括一下诗人在本诗中的感情、情绪。
生:失望、痛苦、忧郁…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我怎么觉得戴望舒痛苦得不能自拔啊?大家想想还有没有积极的一面?
生:有!在文章结尾丁香姑娘消失后作者并没有绝望,依然在雨巷中执着地追寻。
师:很好,你看得很仔细。
问题:
请分析该教师在教学《雨巷》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2.
阅读下面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
教师出示下面几句诗,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词,并说出好在何处。
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要求各小组采取合作的方式,推举发言人参加课堂交流)
生1:我认为第一句中写的好的是“喧”和“动”,他们分别写出了竹林中和荷塘里的人们的活动场景。
翠竹林里,欢乐的洗衣姑娘回家了,青莲水中,勤劳的捕鱼汉子返航了。
生2:明明是“浣女”喧,而作者却说是“竹喧”,这是因为“浣女”们在竹林中,被竹林所隐没。作者不直接写“渔舟”,而先写莲叶分拔的场景,这是因为渔舟为莲叶所遮蔽,这样写更有诗意。
师:诗人这样描写一幅美好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生:表达了诗人追求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也有远离官场的意图。
师:后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诗中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很好,同学们体会得很到位。
通过品味语言,我们不但可以知道诗中描写了什么,还能体会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所以,语言对诗歌来说非常重要。
问题:
从教学过程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表现出了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