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525-585
服务时间  08:30 - 21:30
当前位置:题库>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2017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模拟试卷(三十三)
初中语文
2017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模拟试卷(三十三)
  • 年份:2017年
  • 类型:模拟试题
  • 总分:150分
  • 总题数:18题
  • 作答:120分钟
相关产品
题型介绍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师在讲授《春》时,为学生补充了有关现代汉语中修辞手法的使用规则,并使用以下例子帮助学生形象区分,但其中有一项教师使用有误,请指出( )。

A.大理花多,多得园艺家定不出名字来称呼。大理花艳,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大理花娇,娇得文学家想不出词句来描绘。大理花香,香得外来人一到这苍山下,洱海边,顿觉飘飘然,不酒而醉。(茅盾《春城飞花》) --整段文字的辞格结构形式是:排比包含着顶真,顶真再含着夸张

B.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它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整段文字的辞格结构形式是:排比套着拟人,拟人中又套着比拟

C.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镜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吴伯萧《记一辆纺车》) --整段文字的辞格结构形式是:比拟和比喻连用

D.总理的轿车开动了,我们的心哪,跟着总理向前,向前,……忘记了卸装,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春寒……许久许久,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在我脑际萦绕;周总理的谆谆教诲,在我心中回响。 --整段文字的辞格结构形式是:比拟、反复、排比、对偶的连用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2.执教《孔乙己》一课时,老师安排了以下教学活动:把小说中几处写到众人哄笑的地方标出来,谈一谈这段为什么引众人发笑。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你组观点。对该教师的教学活动评价不恰当的是( )。

A.该活动意在让学生领会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

B.小组活动不应占用课堂时间,应在课下进行

C.教师应在小组间巡视,并及时给予指导

D.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能力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40分。))

1. 阅读某教师有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叙事,完成问题。      我所使用的教科书在“研讨与练习”中说:“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题要求学生感受文中作者的情感。对本文结构的理解不同,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所以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但七年级学生在把握情感,准确说出理由上归纳推理能力较差,为了让学生把握本文章的情感,以及了解该情感形成的缘由,我把这个大题分解为七个小题: (1)作者写了百草园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2)如果是你,你对这些事物是一种什么情感? (3)作者描写的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 (4)你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印象? (5)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6)你觉得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7)根据两者关系的不同,分析文章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问题: 请评析该教师设计的练习题与原题相比有哪些优点。(说出两点即可)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2. 阅读某教师《苏幕遮.怀旧》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  (师生集体背诵《长亭送别》中“端正好”曲(完毕))  师:《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曲很好地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把张生和莺莺的临别场面写得凄美伤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一词,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师提问,学生回答作者简介)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进入范仲淹的世界,首先我们来听一段名家的诵读和赏析。 (放录音总长三分钟,一分钟诵读,两分钟名家鉴赏点评)  生:(认真听,纷纷点头感叹名家诵读精彩)  师:名家的诵读非常精彩,下面我们来集体朗读。  生:(集体读,完毕)  师:好,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首词,有了大概了解,下面我们具体鉴赏,词的上片写什么?  生:(集体回答)写景。 师:那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景色呢?(学生沉默)  师:(追问)上片写了几幅画面,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学生沉默)  师:(投影三张秋景图片)  生:(注视投影图片,由沉默到小声议论)  师:什么样景色,有何特点?  生1:天空碧蓝,秋高气爽。  生2:典型的秋景,天地之间色彩斑斓,天空晴朗,黄叶满地。  生3:远处水天相接,而且云雾缭绕,景色优美。  师:(总结)很好,大家看得非常细致…… 问题: 请指出这位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简要解析。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65分。))

1.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刘禹锡 《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选自《全唐文》卷608。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韵。     课文导语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手法,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陋室铭》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了解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后练习    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2.请为本篇课文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3.请为学生设计一份课堂检测试卷。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