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525-585
服务时间  08:30 - 21:30
当前位置:题库>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2020年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强化试卷(三)
小学综合素质
2020年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强化试卷(三)
  • 年份:2020年
  • 类型:模拟试题
  • 总分:150分
  • 总题数:33题
  • 作答:90分钟
相关产品
题型介绍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9分。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项。))

1.张、王、赵三人在一个班级,其中一人是班长、一人是团支书,还有一人是学委。已知:王、赵的个头比学委高,团支书的个头比王矮,张和团支书不一样高。由此可见()。

A.张是班长,王是学委,赵是团支书

B.张是学委,王是班长,赵是团支书

C.张是班长,王是团支书,赵是学委

D.张是团支书,王是班长,赵是学委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2.雯雯是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大方、讨人喜欢的学生。长期以来,班里的老师总在各项活动中给雯雯开绿灯,这种偏爱使她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恃宠而骄”的心理。其他学生也觉得老师真偏心,只喜欢雯雯而不喜欢自己。老师的做法()。

A.违背了关爱学生的要求,没能做到耐心教导学生

B.违背了关爱学生的要求,没能公平公正对待学生

C.违背了爱岗敬的要求,没能做到尽职尽责

D.违背了爱岗敬业的要求,没能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二、材料分析题((根据题干回答问题。))

1.材料: 五四运动出现了一批狂飆突进的猛将,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蔡元培、李大钊、鲁迅和周作人等。这些人站在时代的前列,高举文化批判的旗帜,面对中国系统而顽固的旧文化和旧礼教,指出它阻碍前进的保守性,以惊电迅雷的气势进行扫荡,从而开辟出一条通往光明的新路。他们的勇气和激情,产生于中国内忧外患的现实,产生于现实中的污垢和血腥。他们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的人物。他们的胆略和气魄,至今尚使我们为之气壮!这些先行者,他们给中国社会送来一剂疗救病症的“药”,这药是治“心”的,是“醒魂药”。他们继承了前人奋斗的遗产,这里有戌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遗产。但他们推出的新文化和新文学,却是他们的前人所未曾造出的成功。 冰心不是这类英雄式的人物.,她更“平常”。但她响应了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那一代人有一种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他们共同完成了中国二十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其实质在对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并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的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的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 这是充满幻想和想象力的一代人。他们从中国悠久的传统中走来,而又不满并质疑那一切。但在他们的创造中却又融进了、并更新了其中有益的养分。他们未曾因批判和反抗而造成文化的“断裂”,相反.他们更生了中国文化.他们使自己成为中国最丰富和最有创造力的一代人, 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她接受中国传统的熏陶,她又接受了教会的和美国式的教育。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她起步于“问题小说”的写作,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中坚,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受泰戈尔的启发,首创“随感式”的无题小诗,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一种崭新的抒情文体在她的笔下诞生;冰心还是新文学中的儿童文学的元老式的人物,也是儿童文学的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冰心毕生都在这样地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年,她都没有放下她所钟情的手中的笔。而且愈到晚年,她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身居郊野,不忘天下,正气凛然,疾恶如仇。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无士则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让人不敢相信这些文章竟出自年近百岁的老人之手! 斗换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丨她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高雅、文采、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的精神财富。 (选自谢冕《这颗心燃烧了一百年》) 问题: (1)第3自然段中说“他们更生了中国文化”,“更生”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比较了冰心先生和陈独秀等人的异同,请你加以概括。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2.材料: 数学课上,开始上课时老师说道:“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乘法交换律,鉴于这部分内容比较难,我们将用两节课的时间学习这部分内容。” “我不同意!”一个调皮的同学突然回答。 “为什么?”老师问道。 “这部分知识虽然比较难,但是我们在课外辅导班都学习过了;而且上节课您已经讲了一些关于交换律的问题,我们已经了解了一点,昨天晚上您也让我们预习了,我们觉得一节课的时间就足够了。” 老师听完这位同学的解释后,便向大家问道:“大家有谁赞同他的意见?”同学们一致举起了手。 于是这位老师说:“很好!我也同意大家的意见!今天我们就用一节课来学习乘法交换律。”课堂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问题: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分析这位老师的教育行为。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
三、写作题()

1.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急剧退场。用惯了纸笔的中老年人,还在挣扎着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而年轻一代,已然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在手机和电子信箱越来越便捷的当下社会,能够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已是一种幸运,能够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传统尺牍信札中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文明,似乎正渐行渐远,使即使不算老派的中年人,也不免感到一丝惆怅。 我算幸运的,因工作和个人写作的关系,使我常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的来信,其中不乏理论大家和文学名家的信札。有的文白间杂,言近旨远;有的雅淡平和,娓娓道来;有的词锋犀利,一语中的;有的嘘寒问暖,饱含温情。信封和信札抬头、落款的书写,无不十分讲究,不论是称谓的选择,还是书写工具的使用,都能看出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 与此同时,我也收到大量别样的来信,其中尤以来自报刊者居多。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再有任何称谓,迹近被通缉;有的信封书写七扭八歪,偌大的天地间几行纠缠在一起的米粒小字,仿佛捆绑的螃蟹。至于行文的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也是不时要面对的无奈现实。 翻看老一辈学者作家的书信,“先生”“足下”“斧正”“雅教”“拜辞”等敬语谦辞随处可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透露出长期文明熏陶下谦谦君子所特有的从容和自信,正是“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而今,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能在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中若有若无地存在,只能在先人的收藏中依稀可辨。而在新潮的“穿越剧”中,别人的父亲成了“家父”,自己的爸爸却变为“令尊”。经过“反右”“文革”等文化浩劫,中年以下的朋友旧学功底无从谈起,新学修养也难尽如人意。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肉麻成有趣,流氓成英雄。听一听身边人的谈吐,看一看手边的报刊,文明含量几许、文化水准若何,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至于网络语言,新则新矣,有的甚至不乏有趣,但说到底,无非是一种缺乏文化含量的戏说而已。 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胸无点墨,何以自觉?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当?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 毛笔、宣纸作为文字书写主要载体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前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什么我们常常默念诸子百家、孔孟老庄?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对前辈思想家、文学家的传世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一种祈愿和情怀,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好理想和对优雅文化的无限怀想。 剪不断,理还乱。要用中国语言、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来解读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秘密,解开中国道路的内在密码,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冷酷背景下保留一份寻找温暖的人文情怀,不能靠午夜梦回、撕扯自己的头发冥思苦想,不能指望查阅文件、对比口寻思想捷径。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现博大精深的优美存在,才能触发自己愚钝很久的灵感和才华,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 (节选自朱铁志《云中谁寄錦书来》,有删改) 问题: (1)请分别概括作者收到的两类来信的特征。 (2)《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文题寄托了作者内心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

【正确答案-参考解析】:参加考试可见